“助力大灣區中小企業發展·構建國際級征信合作”的與會嘉賓精彩演講部份,包括Tradeshift亞太區聯合創始人Mikkel Hippe Brunz以明細資料增強資料系統、廣州市小額貸款行業協會會長馬聰提出以小額貸款補充地方金融融資、北京大學金融智慧研究中心研究員劉新海博士的通過創新解決跨境征信等問題、渣打銀行(中國)零售銀行信貸總監陳燕來提出的整合三地征信紀錄互通互認,以及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首席科技總監楊美基博士提出透過應用科技研究協助提升香港的競爭力等議題。
百望貿宜(蘇州)軟體有限公司(Tradeshift)亞太區聯合創始人Mikkel Hippe Brun表示,Tradeshift是一家結合金融科技和貿易科技的獨角獸公司,它的平臺是全球最大的B2B供應鏈金融平臺,交易量已經達到5000多億美元,能夠全面貫穿包括供應鏈、金融、動態貼現,到應收融資、保理、虛擬信用卡和中小企業電子商務等各個環節。在國內,Tradeshift也已經從商務發票走到國內的稅務發票,可以看到境內外發票的明細,實實在在知道某家公司究竟有沒有實質經營業務。Tradeshift也將收集整理大灣區的資料,根據人工智慧分析,希望為整個供應鏈信貸系統帶來新景象。
![]() |
廣州市小額貸款行業協會會長馬聰表示,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小額貸款行業也將作為地方金融的重要補充,積極參與到大灣區的發展裡面。如何促進粵港澳大灣區征信體系建設和業務的互聯互通,一方面為企業提供更全面的信用背書,另一方面為金融機構和小貸行業提供更可信的征信報告,是行業需要處理的課題。而廣州民間金融街征信有限公司牽頭成立“粵港澳大灣區征信研究中心”,更是為粵港澳大灣區金融服務提供政產學研平臺,營造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
![]() |
北京大學金融智慧研究中心研究員、書籍《征信與大資料》的作者劉新海表示,中國征信體系還遠遠沒有成熟,內地銀行信貸機構使用的征信產品非常初級,征信技術的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是未來征信體系建設的希望所在。可以利用大資料技術,深化整合互聯網資料、電信資料,及社保、公積金等非信貸類信用資料,開發基礎,通用的征信產品將為征信業帶來新機遇﹔另外,互聯網經濟時代通過業務創新,可解決跨境征信、區域內垂直精細化的征信服務及小微企業征信的難題,同時大灣區征信體系的建設要定位為資料字經濟的“資訊公路”,成為開拓中國征信體系多元化服務的先行者。
![]() |
渣打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零售銀行信貸總監陳燕來通過分析整個融資流程中跨境個人企業資訊、征信資訊不對等,以及貸後管理的征信資訊不到位等痛點,為建設大灣區征信互聯互通提出了建立高起點的大灣區征信、大灣區內實現一站式普查、納入非銀機構貸款資訊和負面資訊主動推送等三點建議。
![]() |
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首席科技總監楊美基表示,可以運用區塊鏈技術用於大灣區金融征信服務上。他們的資料分析團隊致力於創新及先進技術研發,從客戶海量資料中挖掘有價值的商業資訊從而做出更好的商業決策,其包括預測分析、社會呼聲追蹤、圖表分析等。他介紹了應科院基於分散式帳本技術所建立的共用KYC服務,研究如何將客戶第一次上傳的開戶資料反映到鏈條上供多家銀行共用開戶。他們期望透過應用科技研究,協助發展以科技為基礎的產業,藉此提升香港的競爭力。